2014年初,*能源局组织召开*能源工作会议,指出要“依托重大工程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吹响了打造我国能源装备“升级版”集结号,电力设备制造业如*装备走出去、抽水蓄能机组国产化、大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等均被提上日程,在*政策与制造企业的双轮驱动下,一幅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电力装备国产化“路线图”愈见清晰。
清洁*仍是“主旋律”
近年来,我国电力装备在诸多领域不断缩小着与发达*的差距,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商业模式都在进行创新与升级。诸如特高压装备、*装备、大型水电机组等方面甚至达到**水平。
2014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技术方案落地,百万千瓦级*滩、乌东德大型水电机组进入前期招标工作,光伏制造业集中度和产*量进一步提升,大型风机核心技术和质量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并实现大规模出口。反观传统火电设备行业,继续向大容量、高参数的*超超临界和二次再热发展,大型燃气轮机专门的研发机构和项目均稳步开展。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国产化,如大容量±8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实现国产化、首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给水泵实现国产化、国内大容量超超临界双抽66万千瓦汽轮机投运、*高参数66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投运、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和二次再热锅炉取得实质性突破、*较大350吨高速动平衡试验台投产……“让电力装备在‘清洁*’上不断实现升级,是打造我国电力装备‘升级版’的重要*。”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如是说,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升级版,意味着未来我国电力装备在国内市场将逐渐朝着大容量、高参数、*率、低排放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智能化产品应用范围。而作为制造企业,应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增长转变、由注重产能提高向注重技术进步转变、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与服务型企业转变。
兼并整合不断提升行业集中度
全球电力设备资本市场变得异常活跃。无论是国外*的相互并购还是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无论是外资*与*企业强强联合,还是*企业收购外资*,一个以创新、合作、共同发展为标志的新商业周期正在全球电力设备市场上出现,而*市场表现尤为明显。
“2014年是电气设备行业并购元年”已成行业共识。据不完全数据统计,从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9月10日,电气设备中提出并购申请者(含已完成及停止实施)共计84起,其中62起发生在2014年。从收购公司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仍然属于*业务收购注入新资产,而仍有部分公司选择了并购业务完全不一的公司,并实现转型。
2014年5月,上海电气出资4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能源公司40%股权,包括在*燃气轮机的技术、制造、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6月,远东电缆(现更名为“智慧能源”)以约2.85亿元收购北京水木源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实现向配电领域的进一步延伸。10月,*西电与美国通用电气合资建立的西电通用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生产线正式投产。
据统计,仅2014年前三季度有超过100家光伏制造企业倒闭或被收购,而大量的输配电设备企业同样难逃厄运,发电设备企业在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不得不将目光延伸至更广阔的新能源设备领域。
当产能过剩、价格下滑、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之时,制造企业通过兼并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通过深度洗牌促使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发展,推动行业企业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提高核心技术、产*量转变。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进**市场已成大势所趋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随着国内电源结构和建设规模的调整,国内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预计会稳定在5000万~6000万千瓦的年均装机水平,这*意味着必将产生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
制造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多元布局站稳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模式等不断开拓*市场。
去年两会期间,“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装备享誉全球”,这 与制造企业走出国门的诉求不谋而合。
2014年,我国风机制造企业仍然保持“新兴的风电机组出口国”的优势,不断刷新“累计向27个*和地区出口风电机组748台”的记录。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瑞典提供的30台直驱永磁风力发电设备,标志着*本土公司设计制造的风力发电设备首次成套出口北欧市场,从而带动后期管理、运维等“*服务”走出国门。
在2014年巴西*杯期间,“*制造”的电力设备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出色的稳定性,缓解了举办城市异常紧张的电力供应状况。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中标执行*上单机容量较大的贯流式水电机组——单机容量7.5万千瓦的巴西杰瑞水电站左岸22台机组。代表*高电压组合电器民族*的思源电气的220千伏GIS在巴西*杯球馆*、可控、*的工作,为*杯保电护航。
当然,这仅仅是电力设备“*造”的缩影。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在*市场上频频发力,从起初的印度、东南亚,到非洲、拉美。时至*,我国制造企业已经将目光伸向更远的欧洲、北美等地,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了解,印度40%的电力设备来自于“*制造”,而更多贴有“MADEINCHINA”标签的电力设备正整装待发。